审核评估 ▏专题八:“产教、科教、三创”三融合 着力培养新工科人才——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侧记
发布时间:2023-12-22 点击量:404 来源:评估办 作者: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努力回答“教育强国,民大何为”的时代答卷,全校上下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各学院(部)立足实际,结合各专业办学特点,深入开展迎评自查自建自改工作,总结形成了一批可推广、能借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案例,通过系列专题分享交流,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本期专题刊发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探索:“产教、科教、三创”三融合,着力培养新工科人才。
为进一步融合高等教育同现代产业发展大势,fun88乐体育官网体育在原信息工程学院和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基础上组建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探索并建立智能科学与工程类应用型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卓越工程师教育为目标,以创新链、产业链为主导,以工程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应用型、创新性复合人才培养质量。
一、创新管理机制,推行“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领聚融促”管理机制,聚焦“新工科”人才培养
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把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学院各项工作中,落实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凝练出以“领·严·融”党建品牌为依托的党建带团建、党建带院建工作模式。
二是聚焦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与布局,走“新工科”建设发展道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学科引领,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奋力为产业领域培育“新工科”人才。
三是推进科技工作组织模式创新,加强有组织科研,坚定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模式,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
四是坚持学生中心,多措并举,构建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协同就业指导“12345”机制,推进毕业生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二)践行“新工科”专业融合发展,提升院系两级治理效能
学院根据学校“新工科”专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规划,基于“光机电算”一体化理念,在优化调整专业布局的基础上,组建计算机工程系、智能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物理系四个基层教学组织单位。学院充分落实院系二级管理机制,从体制机制、经费等多维度保障系部在教学管理、教研科研等方面的自主权,有效激发基层管理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有效的带动全体教师参与到全员导师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级教研项目申报、教材编撰、专项检查等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中,目前全院获批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2个。
(三)优化学科布局和科研团队,打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特色
学院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应用型学生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和科研团队打造,发挥光机电算融合优势,整合优化学院科研和人才资源配置,统筹学科和专业发展。一是根据现有专业基础,科学布局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专业和学科方向。二是组建12个科研团队,有效开展智能科学类科学研究。三是在学科和科研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验实训案例库、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共建实验室等项目,不断完善学院办学条件、优化学院办学环境,有效的支撑了学院工科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通过学科反哺教学,目前学院在电气工程、光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三创融合,推行“普惠制+拔尖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学院深入贯彻OBE理念,大力推进“普惠制+拔尖型”双创人才培养改革,大规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专业覆盖面和学生受益面,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创”融合
学院围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线,以OBE理念为指引,出台《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等制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新建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中心8000平方米,注重“体系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三种创新,强化“思创、专创、产创”三创融合,有力支撑学校建成湖北省大学科技园,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了条件和平台保障。
成立科研创新团队
(二)深化双创教育的课程思政融通
学院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强化双创教育中的“课程、资源、教师、平台”建设,推进双创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基于学院工科专业的特点,将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充分融入双创教育中,构建了双创教师团队合作备课、合作制作课程资的机制,课程思政全过程融入双创教育中。近三年,面向创新创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5场,参培教师人数400余人次,为有效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深化双创教育的专业教育融汇
优化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探究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开展师资培训、企业锻炼等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近三年共选派4名“科技副总”、8名科技特派员、12名三区人才深入企业、200余名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类师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双创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改革教育管理,推行全员导师制和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全员导师制,实施应用型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多措并举创新本科教育管理模式。
(一)全面实施本科人才培养全员育人导师制
创新本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以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培训班、创新中心三方协作模式,校级、院级、班级、寝室长的四级网格化管理方式,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宗旨,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模式,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学院制定出台《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指导性方案》,旨在形成“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学生人人有倾诉的老师、老师人人有牵挂的学生”的全员育人学院文化。
(二)深入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学校充分利用“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计划”等政策,与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一是把教师派出去,通过校企联合科研项目,培养本科生双师型导师能力;二是把工程师引进来,利用创新中心、实验室为工程师提供学生指导平台。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2.7%,有效地推动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同时,学院鼓励学科骨干吸收一部分本科生加入项目研究团队,构建“导师组-研究生-本科生”三级指导模式,实现了“项目推进-学生发展”的共赢模式,有效地推动了优秀本科生的快速发展。
四、激发学生潜力,实现创新创业成果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双提升
(一)实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全覆盖
以“互联网+”“挑战杯”和各项学科专业竞赛为抓手,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文化节”、“创客”训练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放日”等活动,有效带动了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提升了学生敢闯会创的能力。近三年,全院共有1000余个项目参加“互联网+”大赛,参赛学生达5000余人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覆盖面达到100%。
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
(二)实现各级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创新高
近三年,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创新活动3000余人次,组织创新创业培训活动150余场次。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年均获批国家级创新项目5项,省部级创新项目15项,校级创新项目54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34项,省级学科竞赛奖项128项,其中“互联网+”获得国家级铜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TI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均实现了零的突破;学生发表科研论文5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3篇;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三)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形成“一以贯之”的就业工作理念,五级捆绑工作网络格局,“推力”和“拉力”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学生就业,持续开展“访企拓岗”行动。2022年以来,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多次深入企业,建立优质实习就业基地107个,拓展了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充分利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一对一帮扶。近三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88.42%,协议就业率60.77%。
(信息来源:转自fun88乐体育官网体育官网 编辑:邵泉智 作者: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审核:罗翔宇)